节能

Energy Conservation

主管: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
辽宁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辽宁省科技档案馆)
办:
辽宁省科技情报学会、辽宁省能源研究会
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朗月街2甲号
发行:
根谷传媒(沈阳)有限公司
地址:
110034 沈阳市和平区兰州北街46号


主编:董媛媛
责任编辑:韩洋 李婷婷 张莉莉 
美术编辑:孙畅


广告总代理:
根谷传媒(沈阳)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21-1115/TK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4-7948
邮发代号:8-15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2101001500026
出版日期:每月25日出版
每期定价:30.00 元

 


建筑行业节能

  •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网络在建筑能耗预测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估

    马超;潘嵩;崔颖;刘亦巧;崔桐;王昊昱;万陶成;

    传统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在参数优化时易陷入局部最优,引入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可以增强模型的全局搜索能力。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PSO-LSTM),对我国北方某建筑的能耗数据进行试验,将PSO-LSTM与卷积神经网络(CNN)、LSTM、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反向传播(BP)、极限学习机(ELM)和径向基函数(RBF)共6种主流机器学习算法对比。结果显示,PSO-LSTM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0.95,较对照模型提升6.74%~31.94%,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值偏差误差(MB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等指标方面也较为优异,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为建筑能耗预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2025年07期 v.44;No.51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同绿化形式对高校林荫道夏季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周传明;叶凌江;何慧慧;周标胜;

    选取桂林某高校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测量和ENVI-met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不同绿化形式对校园林荫道夏季微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两行开敞型林荫道,较大的高宽比和乔木冠层直径可以明显增强降温效果;而对于单拱封闭型林荫道,较大的高宽比会减弱降温效果,乔木冠层直径的影响则相反。与两行开敞型相比,单拱封闭型林荫道内的空气温度较低,整体热舒适性更优。

    2025年07期 v.44;No.51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建筑屋顶光伏发电量的多因素影响分析

    袁海山;叶昀;陈有强;徐明昊;尹丽丽;叶盛;于越;

    采用PVsyst软件对我国4个太阳辐射强度分区下的典型城市的光伏发电量进行模拟,研究不同太阳辐射强度分区下,光伏板的安装倾角、阵列间距以及光伏材料等因素对光伏发电量的影响,并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影响的显著程度。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显著程度分别为太阳辐射强度>光伏材料>阵列间距>安装倾角;哈密市、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的屋顶光伏最佳安装倾角分别为40°、30°、20°、10°;哈密市、北京市、上海市的最佳阵列间距为3.39 m、2.26 m、1.70 m,重庆市的屋顶光伏的阵列间距影响较弱;异质结光伏组件结合了薄膜和晶硅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较好。

    2025年07期 v.44;No.51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某近零能耗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刘晓庆;

    以泰州某学校报告厅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近零能耗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要点。结果表明,采用高效设备、热回收技术、新风旁通管设置、优化运行控制及管理等技术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建筑能耗,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设备设置于机房内可以有效降低室内噪声;热回收技术可以大幅减少空调能耗;新风旁通管在过渡季利用自然冷源,进一步降低能耗,并提升空气质量。

    2025年07期 v.44;No.514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冷站节能设计

    任鼎;

    为建设节能型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冷站采用新型节能设计,涵盖新旧冷站互联功能、模糊控制技术、冷却水自适应优化技术、综合部分负荷系数(IPLV)机组最佳效率群控策略等,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管理系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能效比提升约7.02%,每万吨冷量冷站的碳排放减少约6.56%,节能设计有效,有助于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

    2025年07期 v.44;No.514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研究

    陈鹏飞;马伟诚;鲍全;庞旭;胡洪涛;

    为了系统地评估住宅建筑新风热回收技术的经济性,以夏热冬冷地区某样本为研究对象,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LCC)模型,基于折现回收期(DPP)法,量化初投资、运行、维护和残值成本等关键要素,并结合该地区用能特点、电价政策以及设备性能衰减特性,分析系统成本-收益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显示,该系统折现回收期为9 a;敏感性分析表明,运行时间和电价水平是影响其经济性的显著因素。当运行时间和电价发生±10%的浮动时,折现回收期在7.5~11.8 a之间波动。

    2025年07期 v.44;No.514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建筑墙体导热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与节能降温研究

    金灿;

    为降低建筑能耗并优化室内热环境,开展建筑墙体导热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与节能降温研究,通过分析建筑墙体导热特性与节能降温技术的协同作用,探讨墙体热工参数对室内温度波动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基于墙体蓄热与通风协同的节能降温策略。结果表明,合理提高墙体比热容可明显平抑室内温度波动,结合分时段通风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制冷能耗,提升热环境稳定性。墙体热特性与主动调控技术的协同优化可以为夏热地区建筑节能与热舒适平衡提供可行路径。

    2025年07期 v.44;No.51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电力行业节能

  • 计及供热网络热惯性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黄克永;冉鹏;

    现有研究常忽略供热网络的时延性、蓄热性等动态特性或采用计算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导致难以与电力系统线性调度框架高效兼容。基于热电比拟原理构建热网管道线性动态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电热综合能源系统(IEHES)优化调度。通过热电比拟,将热网管道离散节点等效为电路单元,利用诺顿等效电路消除中间变量,建立仅依赖上一时刻温度的线性化管道动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系统总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日前优化调度模型,充分挖掘供热网络作为分布式储热单元的跨时段调节潜力。结果表明,与传统稳态模型相比,所提动态调度方法使风电消纳率提高28.13%,系统总运行成本降低8.63%。

    2025年07期 v.44;No.514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考虑需求响应的数据中心储能配置及调度三层优化

    杨诗瑶;李勇;杨洪海;

    提出综合考虑价格型和激励型需求响应电池储能系统(BESS)配置及调度三层优化模型。模型前两层以BESS进行价格型需求响应后全年运行获利最大和全生命周期内电力运维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求解最佳BESS配置方案。第三层则在考虑BESS参与激励型需求响应的基础上,以最大化需求响应总获利为目标,研究在不同激励型需求响应次数和响应时段下的最优BESS调度方式。采用Gurobi求解器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进行求解,以国内某数据中心为研究对象,验证该三层优化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BESS进行激励型需求响应后,不同激励响应时段下平均负荷削减量均超过基线负荷的40%,最大削减量可达76.78%;随着年激励型需求响应次数从1次增加到10次,数据中心每年可额外获得激励型需求响应利润3.43万~31.95万元,节约运维费用140.55万~164.33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可降至7.23 a。

    2025年07期 v.44;No.514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多联产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的性能分析

    孙鑫强;

    当前液化空气储能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电能输出系统,缺乏对多联产系统性能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种冷、热、电多联产的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并对其热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输出3 155.24 kW的电能,并供应1 234.89 kW的冷能和1 217.49 kW的热能。系统的能量效率为89.14%,电往返效率为50.15%,?效率为51.82%。与基础的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相比,能量效率和?效率均有所提升。在充电阶段,其?效率为79.78%,节流阀和冷箱2~#的?损占比最高,分别为34.42%和17.65%;在放电阶段,其?效率为82.55%,吸收式制冷机和蒸发器1~#的?损占比分别为30.27%和15.37%。通过?损分析明确了系统中主要的不可逆损失部位,为后续的参数优化提供了参考。

    2025年07期 v.44;No.51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可再生能源

  • 基于Fluent的中深层同轴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分析

    王浩;管争荣;王飞;王林;

    研究同轴地埋管换热器的高效传热特性,建立三筒同心的中深层同轴地埋套管换热器与地层岩土耦合传热模型,从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两个角度分析循环流量和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等设计参数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luent软件对中深层同轴地埋套管换热器模型进行流体传热分析和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流量的不断增大,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温度不断降低,但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性能不断增强;增大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能够提升中深层同轴地埋套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2025年07期 v.44;No.514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太阳能吸收-压缩耦合制冷系统模拟研究

    常宇皓;张根宁;殷秀玉;燕林楷;杨亚朋;于蓬;闫敏;

    基于Ebsilon模拟软件,建立太阳能吸收-压缩耦合制冷系统模型,研究不同参数对耦合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保持较好的制冷量,发生器热水温度不宜高于85℃;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耦合制冷压缩系统能效比增大,太阳能驱动制冷性能系数略微减小;随冷凝温度升高,耦合制冷压缩系统的能效比减小,太阳能驱动制冷性能系数增大。与单独压缩制冷系统相比,耦合制冷系统的节能率为8.7%~14.1%。

    2025年07期 v.44;No.514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分布式光伏配储能解决配电网台区末端低电压问题探究

    罗培根;唐欢;李宏俊;

    针对农村配电台区末端低电压问题,以四川宜宾50 kVA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利用分布式光伏配储能的模式接入低压配电网台区末端的方式,通过分布式光伏系统为储能电池充电、余电上网。结果表明,仅花4.8万元在末端装设5.2 kWh储能和1.0 kW光伏,实测电压最低值由182 V升至192 V,电压合格率明显提高;台区日损耗电量下降5~10 kW,线损率由6.79%降至2.87%,年节约线损电费320~520元;与18.2万元的传统扩容换线相比,投资减少73%,工期明显缩短。

    2025年07期 v.44;No.514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节能基础科学

  • 太阳辐射边界下受损墙体HAM迁移特性研究

    王庆辉;陈立格;张思浓;

    为研究墙体受损后保温性能变化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建立含裂缝的二维非稳态热湿耦合传递数学模型。该模型中将裂缝视为湿空气区域,考虑液态水的毛细扩散与水蒸气二元扩散,并引入逐时太阳辐射估算模型作为第二类边界条件;基于能量守恒与质量守恒原理,以温度为驱动势,建立湿空气与建筑材料的热湿传递方程;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HAMSTAD基准案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太阳辐射通过提升墙体表面温度加剧了热湿传递相互促进的程度,加速了热湿耦合传递的过程;裂缝对建筑能耗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2025年07期 v.44;No.514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scCO2驱替餐厨废油过程三维LBM模拟研究

    杨文哲;李凤鑫;王雷;高琪;曹景恒;代越洋;杨秀琇;韩蕊;

    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进行模拟,以食用油的重要组成成分油酸代替油脂,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油酸在多孔介质中的驱替过程,并分析界面张力系数G、黏度比M和润湿性对驱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张力系数降低(G=0.04)可以明显增强scCO_2与油酸的混相程度,抑制指进现象,驱替效率较G=0.12时提高约4%;较低的黏度比(M=100)通过影响初始动能,降低scCO_2流动阻力,驱替效率较M=800时提升4%;润湿性壁面(G_(w1)=-0.02)可加速scCO_2驱替前缘抵达出口,同时更好地驱替紧贴壁面的油酸,驱替效率较非润湿性壁面(G_(w1)=0.02)提高15%。

    2025年07期 v.44;No.514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实时成本分析的机组主蒸汽压力优化研究

    王惠杰;韩宇;高浩然;许小刚;

    基于火电机组的历史运行数据和经营数据,利用深度神经网络(DNN)建立火电厂实时成本预测模型。通过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I-DBO),在主蒸汽压力的可行范围内对模型进行初压寻优,将优化后的运行曲线与厂家原始曲线对比,并分析标准煤价格波动对实时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优化,机组在各负荷下的实时成本均明显降低;电厂可以根据实时成本参与电网实时报价,并制定人员考核标准。

    2025年07期 v.44;No.514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UASB反应器对冲布水布局模式流动力学特性分析

    阳泽灏;田凤国;韦志扬;李国华;

    对上流式厌氧发酵罐(UASB)内对冲布水模式下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不同进水管数量下的速度分布、湍流强度以及剪切速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对冲进水布置方式下,罐内存在一个中心上升、外围下降的大尺度循环流动。随着进水管数量的增加,底部与中心区域的流动强度降低,但未能有效降低整个反应器内的流动滞止区的占比,但湍动能、剪切速率的分布均匀性得到有效改善。

    2025年07期 v.44;No.514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型数据中心供能系统储能设备配置研究

    赵石;

    聚焦于大型数据中心供能系统中储能设备的配置优化,以天津地区数据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能源配置情况。结果表明,当风机和光伏装机容量小于1 500 kW时,不建议配置储能系统;不同供电模式下,蓄冷池的作用会随光伏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的变化而不同;若光伏或风力涡轮机的装机容量超过一定值时,加入蓄电池可提高效益;在混合配置时,当两者装机容量均达到2 000 kW时,加入蓄电池也能够带来收益;蓄冷池在特定装机容量条件下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研究为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推动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7期 v.44;No.514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渐缩型流道结构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研究

    刘强;郝敏;

    基于Fluent软件,对渐缩型流道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型和直型流道电池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以及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高电流密度区域,渐缩型流道通过增强气体浓差扩散效应,可以明显提升电池的性能;阴极侧氧气传输对电池性能的提升贡献明显高于阳极侧氢气传输的影响;渐缩型流道的电池性能优于直型流道的电池;通过优化氧气传输效率、改善液态水管理能力以及合理的流道内压降,渐缩型流道在提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运行效率以及节约能源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2025年07期 v.44;No.514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节能技术与应用

  • 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建筑节能技术效益分析

    孟祥珍;

    建立建筑节能技术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和评价体系,探讨被动建筑节能技术、主动建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内涵,构建相关技术的减碳量和增量成本计算模型。以某大型商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生命期成本技术框架,开展建筑节能技术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建筑节能技术实施后,建筑综合能耗降低约45.6%,引入的智能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节能率分别可达35.4%和26.4%,节能效益明显;经动态回收期计算,提升10%外墙、外窗热工性能和建设屋顶光伏系统的回收期分别为7.2 a、8.5 a、9.5 a;引入空调和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动态回收期则约为3.0 a。

    2025年07期 v.44;No.51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闪蒸罐的高炉冲渣水闪蒸余热利用系统

    曹阳;

    针对传统换热设备在处理高炉冲渣水时易结垢、腐蚀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闪蒸罐的高炉冲渣水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利用闪蒸原理,在负压闪蒸罐内产生洁净蒸汽,以有效提高余热回收效率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结果显示,在高炉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该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不足2a,且设备使用寿命长,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价值,并助力钢铁企业实现“双碳”目标。

    2025年07期 v.44;No.514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9E级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加热器配置方案研究

    李林;马斯鸣;鞠浩然;

    以汽机高背压运行的9E级联合循环机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增设燃气性能加热器的方式优化机组系统构型和用能方式,并利用Ebsilon软件完成系统建模,定量分析燃气性能加热器对机组综合热效率以及出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增设燃气性能加热器并利用余热锅炉尾部烟道余热加热燃气可以提升机组综合热效率,降低机组热耗,对机组出力能力影响较小;对于某运行工况,新增燃气性能加热器将燃气温度由27.00℃提升至121.30℃,使机组综合热效率提升0.11%,进而有效提升机组运行经济性。

    2025年07期 v.44;No.514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能源厂站与制氢厂站交互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曹威;娄清辉;顾家荣;石祥建;杨玉;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新能源厂站与制氢厂站之间数据交互困难、重复接线及运维工作量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能源厂站与制氢厂站之间的交互方法,并描述该方法的实现步骤、系统架构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结果表明,引入规约转换装置,能够实现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NCS)与分散控制系统(DCS)之间的数据交互,避免重复接线,降低建设成本和调试工作量;该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新能源厂站与制氢厂站的协调控制能力,减少日常运维的工作量。

    2025年07期 v.44;No.514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多技术融合的热力管网泄漏检测方法及工程应用

    王占山;杨亚龙;张思龙;朱超然;胡伯健;郭宇;雷越;齐鹏程;

    探讨前沿的热力管网泄露检测技术,提出一种逆向瞬态压力波与水音预警联合检测的技术路线。采用普查、定位与验证相结合的三级检测体系,构建压力波衰减模型和声波信号处理算法。在某长度为6.4 km、管径为D_N300~D_N600的热力管网检测中,该技术通过逆向瞬态压力波检测管壁剩余强度及多处异常点,并利用水音预警技术对重度和较重异常区域进行精确定位。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了泄漏点±0.5 m的高精度定位;相比传统方法,开挖与修复长度减少了80%;项目总投资79万元,年均综合节省成本31.16万元,投资回收期为2.54 a,并明显降低失水、失热及运行管理成本。

    2025年07期 v.44;No.514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低碳环保与节能减排

  • 含高架路口污染物扩散对临街建筑环境影响

    吴杰;贺玲丽;康晓龙;

    采用机动车现场实测与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三维模型,分析临街建筑形态对街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非等高建筑街谷中心的涡旋位置会随着建筑与道路距离的增加,从街谷中心向右侧移动;而等高建筑街谷中心区域的主涡旋则会随着建筑与道路距离的增加,逐渐向街谷底部深入延伸。当非等高侧低层建筑与道路距离为5 m时,对低楼层各层影响较大,而距离为15 m时,对各层影响较小;高层建筑在建筑与道路距离为20 m时,对高楼层各层浓度影响较大,5 m时影响较小;在等高侧建筑的背风面,各楼层中建筑与道路距离为20 m工况下,对各层浓度的影响程度最低;迎风面建筑的总体浓度均呈现随楼层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经综合分析,道路与建筑距离为5 m最佳,机动车污染影响最小且节省建筑占地面积。

    2025年07期 v.44;No.514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BIM-LCA的低碳建筑增量成本分析与减碳量计算

    廖亚莎;

    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分析低碳建筑增量成本的组成与建筑碳排放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构建建筑信息模型-生命周期评估(BIM-LCA)模型,量化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增量成本和减碳排放量,并结合教学楼工程案例进行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项目建设阶段增量成本为57.19元/m~2,运行阶段增量成本为-6.1元/(m~2·a),单位面积减碳量为424.82 kgCO_2e/m~2。

    2025年07期 v.44;No.51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广州市第三产业能耗分析和节能降碳策略研究

    孙何瑞;黄浩航;

    为制定广州市第三产业节能降碳策略,分析广州市第三产业能耗特征及节能措施的实施现状。基于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数据,对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及行政区的能耗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耗占比最高,达到55.1%,其能源消费以燃料油和煤油为主;建筑领域相关行业能耗占比约44.9%,能源消费以电能为主。在现有的节能措施中,建筑领域主要聚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而交通领域则着重于交通系统优化和交通工具类型的升级,后续节能降碳策略可重点关注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市场化节能机制创新、交通网络构建和基础设施低碳转型,以推动广州市第三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2025年07期 v.44;No.514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污水处理厂冬季脱氮增效策略探究

    吴来春;

    针对污水处理厂冬季低温环境下脱氮效率下降的问题,分析温度对生物脱氮过程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多种冬季脱氮增效技术。研究表明,低温会抑制硝化和反硝化菌的活性,进而使脱氮效率降低。而采取优化运行参数、投加高效菌剂、运用生物强化工艺以及采取物理保温措施等综合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冬季的脱氮效果。

    2025年07期 v.44;No.514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问题探讨

  • 铁前烧结工序?平衡数值分析与节能途径研究

    何腾;李海英;

    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钢铁企业烧结工序面临着固体燃耗高和排污量大的问题。通过剖析烧结工序?损的影响因素,采用热力学方法计算烧结工序的?平衡数值。结果表明,增加环冷机冷却风初温可以有效降低传热?损,尤其在高温段效果明显。在极限漏风最小化条件下,烧结机和环冷机的出口?值分别增加25.7%和6.5%,总?效率提升1.5%。

    2025年07期 v.44;No.514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县域市政给水管网设计方案优化研究

    毛伟明;白涛;严晓菊;

    考虑区域水质和水量变化,从给水管道布置和各实施环节入手,采用鸿业市政9.0软件,系统性设计四川省泸州市某给水工程;在方案设计阶段,融入节能降耗、低碳减排理念,提出传统供水A方案和复合供水B方案,并基于不同供水方案实施管网分配设计,对比两个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利用CAD和鸿业市政管网9.0软件对建立的给水管网进行A方案和B方案管网平差和校核计算,有效提升了设计速度和计算效率;A方案与B方案在技术可靠性方面相差较小,但A方案经济投资减少了24%,则推荐A方案为最优选择。

    2025年07期 v.44;No.514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1 000 MW机组大闭式水系统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

    吴志祥;姜保米;许承月;

    为比较1 000 MW机组大闭式水系统项目的技术经济性,以安徽某电厂扩建项目2×1 000 MW机组为研究对象,拟定大闭式水系统方案和小闭式水系统方案,利用静态投资回收期法计算。结果表明,大闭式水系统项目增加初投资85.0万元,但每年收益13.2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4 a,项目具有可行性。综合本项目需要使用城市中水,为确保机组长期安全运行,推荐大闭式水系统项目。

    2025年07期 v.44;No.514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某热源厂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过程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超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马宝成;李德成;刘驰;

    基于NO_x的生成机理,提出有效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过程中NO_x排放浓度的措施。以现有试验理论为依据,结合热源厂实际运行数据,从NO_x的产生机理出发,阐述控制策略,分析运行床温、煤质、过量空气系数以及脱硝系统投入等因素在启动过程中对NO_x排放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结果表明,采用相关措施可以降低NO_x排放浓度,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2025年07期 v.44;No.514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综述

  • 高温多尘冶金烟气能质回收技术新进展

    万庆明;周春丽;

    冶金烟气具有高温、高含尘量和成分复杂等特点,其能质回收对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转炉烟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能质回收现状及难点,并采用?分析法对不同回收工艺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中低温余热回收工艺系统的显热?效率较传统半干法工艺提升约60%,综合?效率达到83.2%;全干式中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明显的节能效益,吨钢蒸汽回收量增加40%以上,干煤气热值提升,且水电气耗量降低,助力冶金企业提升转炉工序能效。

    2025年07期 v.44;No.514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型电力系统下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改造问题及实施路径研究

    谢鑫;武茂松;陆刚;许建新;高新平;

    分析当前我国煤电机组的现状,并从技术路线的矛盾、后续“三改联动”工作推动难度、支持政策以及投资收益等方面研究当前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工作的开展,提出加快“三改联动”配套标准的编制修订、统筹推进系统联动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改造规模与布局需要遵循差异化原则以及优化调峰调度等促进煤电“三改联动”的措施。

    2025年07期 v.44;No.514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双碳”背景下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发展研究

    周洋;

    结合相关政策、光伏产品研发趋势和建筑设计的关注点,探讨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研究,分析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初始投资成本高、技术复杂等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结果显示,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光伏建筑一体化在未来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2025年07期 v.44;No.514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